盘点现行商标法施行后商标评审工作的变化(二) 韩国商标注册 注册韩国商标深圳政府补贴

_韩国商标注册_韩国商标申请_代办韩国商标_韩国商标注册流程
时间: 2021/10/24 13:24:49来源:香港日聪商标事务所 点击:391次
自2014年5月1日我国现行商标法施行以来,经过1年半的实践,此次修法的目的和围绕修法目的所进行的具体修订对商标评审工作的诸多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针对我国现行商标法施行以来商标评审工作的变化进行梳理和总结。
 
审限规定的利与弊
为提高商标确权效率,我国现行商标法对商标评审的各种案件均设立了审理时限的要求,规定了最短9个月,最长不超过18个月的审限。
第一,审限规定对于提高确权效率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从我国现行商标法施行1年半的效果来看,审限条款对于督促确权机关提高审理效率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因审理中止、不计入审限情形存在的原因,大多数案件都能在法定的期限内审理终结,这对于尽早确定商标权利状态,保障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维持评审案件审理的良性循环作用明显。
第二,关于审限的配套规定还有待完善。为了解决评审案件审理中在先商标权或者其他在先权利正处于人民法院审理或者行政机关审理程序且处理结果影响评审案件审理的问题,我国现行商标法对于不予注册复审和无效宣告案件分别规定了中止审查条款,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了不计入审理期限的具体情形。中止和不计入审限的规定解决问题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但分别规定在我国现行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中,在规范依据、名称、具体操作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给实务工作造成不便。在诉讼实务中,很多商标驳回复审案件的申请人主张引证商标处于撤销、异议或无效程序要求中止审理,但其主张往往得不到支持,原因在于驳回复审案件确实未有中止审理的规定。事实上,此类案件当事人可以考虑利用商标法实施条例关于不计入审限的规定,以达到与我国现行商标法中止审理条款大致相同的效果。
但是,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的执行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明确之处,对其理解和适用时需要从条文立法目的和原意出发,不能过分拘泥于字面规定。例如,商标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计入审限的情形相对有限,而实践中存在着诸如证据再交换、当事人多次补充证据材料等情况,对此所需额外的时间,亦应属于不计入审限的情形。又如,我国现行商标法第五十条规定:注册商标被撤销、被宣告无效或者期满不再续展的,自撤销、宣告无效或者注销之日起1年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对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注册申请,不予核准。在驳回复审案件的审理中,引证商标被撤销、宣告无效或者注销的情形大量存在。因为这1年的期限未明确规定为不计入审限的情形,我国现行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也未对我国现行商标法第五十条作出例外规定,在许多案件中申请人亦未提出请求,对此类案件在实务中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意见:一种意见是为遵守审限的规定,应对申请商标予以驳回;另一种意见认为为实质性地解决纠纷,更好地保护申请人的利益,应先准予申请商标初步审定,将可能发生的纠纷留待后续程序解决。
 
第三,审限规定对于提高审理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我国现行商标法关于延期审理的条款对延期次数和时限均有明确的限定,中止条款和不计入审限的规定均缺乏兜底规定。这种规定方式在确保审理期限缩短方面确实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照顾到案件审理的复杂实际,使得刚性的审限条款和案件的弹性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对于案情特别复杂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因争议大、案情较为复杂、社会影响较大、各方面较为关注等原因,其审理也应更为慎重,常常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听证、调解等工作,往往难以在短期内结案。在效率、公平和质量的取舍之间,法律预设性地选择了效率,在具体案件中出于对超审限造成程序违法的顾虑,公平和质量显然属于次级考虑的价值。在目前评审案件存量较大且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态势下,审限条款给有效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恶意抢注条款的适用
在加大对恶意注册商标行为打击力度方面,我国现行商标法增加了第七条第一款关于诚信原则的规定和第十五条第二款关于制止特定关系人抢注商标的规定。其中第七条第一款的适用问题在实务部门中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即该条款为原则性条款,在商标确权程序中一般不宜作为实体法律依据援引和适用。而关于第十五条第二款,虽然已经有相关案件出现,但数量有限,相关实践经验并不丰富,且该条款的审理标准仍在制订过程中,在多个问题上存在观点的差异,主要有:
第一,关于“其他关系”。相较于“合同、业务往来关系”,该条款中的“其他关系”的确定是难点之一。“其他关系”范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该条款适用范围,实践中的争议较多集中在对于同行业、同一地域关系是否应作为“其他关系”。笔者认为,对“其他关系”的界定,从体系解释的角度看,固然应考虑与前文“合同、业务往来关系”作同等程度的考量;另一方面,从该条款作为诚信条款的定位来看,亦应与“明知”的主观要件结合,且因该要件的存在,使得“其他关系”不至于泛化。
 
第二,关于“在先使用”。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四十八条对商标使用作了定义,这一定义应当适用于我国现行商标法的不同程序,但并不意味着在我国现行商标法的不同条款中,对使用问题采取整齐划一的标准,应根据条款各自的立法目的作具体的考量。对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十五条第二款“在先使用”的理解,应结合该条款维护诚信、制止恶意抢注的定位,采取相对较“低”的标准。此处的“使用”既包括实际销售商品、提供服务、进行广告宣传等,也应包括已就标有该商标的产品或服务投入我国市场进行了实际准备,包括商标设计、讨论,有证据证明特定关系人参与上述准备活动的情形。
第三,关于恶意抢注条款与我国现行商标法第三十二条后半段关系。关于此两法条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应可并用,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划清二者界限。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原因在于两个法条在立法目的上应该有所侧重: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十五条第二款应为制止恶意注册条款,第三十二条后半段为保护未注册商标条款,二者在要件上存在相同之处,在实务中发生竞合时,应优先适用第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
 
驰名商标的保护边界
第一,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整体加大。我国现行商标法第十四条关于“驰名商标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作为处理涉及商标案件需要认定的事实进行认定”的规定,以及第十四条第五款、第五十三条关于不得将“驰名商标”字样用于商业活动的规定,对于去除驰名商标保护中的非法律因素,体现驰名商标作为一种案件事实认定活动的本质,给真正需要借助此种法律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当事人提供了更为公平的机会。与此修改相适应,评审案件审理过程中,对于具有较高知名度而确需通过认定驰名商标予以保护的,提供了恰当的保护,使得对驰名商标保护的力度得到提升。
 
第二,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界限有待进一步厘清。我国现行商标法关于已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以“误导公众,致使该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为界限的规定沿袭了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的规定,但在实务中,以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关于驰名商标司法解释为依据的“反淡化”保护的思路,也对我国现行商标法的适用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是近期,在对驰名商标保护力度整体加大的趋势下,如何平衡驰名商标注册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避免商标专用权保护陷入“符号圈地”,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困扰确权案件审理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给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划定恰当的界限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澄清的突出问题。
------分隔线----------------------------
集团首页(www.3737580.com) 日聪商标事务所(www.for-trademark.net)| 诚聘英才
国际专线:852-2783 7818 中国总部专线:0755-82143512 86-10-58674417
香港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嘴弥敦道208-212号四海大厦702-703室 深圳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南路2020号太阳岛大厦16楼全层
北京地址:北京市东三环58号南路(劲松桥旁)富顿中心A座1506室
邮箱:2355725082@qq.com;2355725084@qq.com QQ/微信:2355725093
点击关闭